山海关区打造“服务型法律援助宣传”新样本 法援宣传有实效

来源:山海关区融媒体中心    录入日期:2025-07-23    点击量:67

从去年年末开始,山海关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区总工会联合区人社局、区人民检察院、区妇联等单位,创新开展企业职工法律援助“业校”与农民工、妇女“夜校”双轨并行、错峰服务,打造服务型法律援助新模式。区别于传统“只讲不办”的窠臼,此次创新构建了“服务嵌入式法治教育”模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多部门联合将法律援助的咨询、申请、初审、转办等全流程服务直接“搬”进课堂。

“车间法律诊所”:职工业校的精准服务

在职工业校中,援助律师不仅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核心条款,还设置老人“即时问诊”环节。职工带着劳动合同、工资条、工伤认定书等材料现场咨询,律师“一对一”分析风险、评估诉求可行性。对于符合条件、材料齐全的案件,如工伤认定申请、社保补缴争议等,当场受理、现场初审。工会干部则同步对接劳动监察大队,建立“课堂受理——工会转办——监察介入”的快速响应链。

“维权服务站”:错峰夜校的温度与速度

针对农民工和妇女群体的时间特点,5期专项夜校升级为“维权服务站”。值班律师不仅进行专题普法(如追索劳动报酬技巧、反家暴),更提供“即来即办”服务窗口。夜校配备了简易的申请表格和材料复印设备,方便学员当场提交申请、固定证据。针对特殊群体需求,如遭受家暴的妇女,法援中心联合妇联开通“保护令申请直通车”,律师现场协助撰写申请书、整理报警记录等证据。对于残疾学员,则提供无障碍沟通指导和诉讼便利化指引,确保“课堂即服务”落到实处。

核心支撑:全链条协同与精准供给

法律援助中心扮演“中枢”角色,精细统筹律师排班,确保每堂课有专业对口的“讲解员”和熟悉流程的“受理员”、案件精准分流,根据案情无缝衔接劳动监察、仲裁、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妇联等部门,实现课堂受理信息即时共享、部门接力处理。 每案还指定“跟踪员”,定期回访进展,形成“课堂受理——部门联动——全程跟踪——结果反馈”的闭环。

课程内容与服务高度聚焦痛点。职工业校重点讲解工伤认定标准、理赔计算、举证要点,并现场开设监察案件受理“绿色窗口”。农民工夜校则突出欠薪证据收集,如工牌、考勤、欠条、录音录像技巧和“快立”服务,劳动监察人员有时直接驻点,现场登记线索、启动调查程序。

联动机制从“课堂”延伸到“后端”。区人民检察院派员在课堂上开展法律知识、检察职能的普法宣传工作,并对可能涉及支持起诉、审判监督、执行监督的案件线索予以介入。区人社局确保课堂受理的劳动仲裁申请“优先立案、快速排期”。区妇联建立了家暴案件“课堂受理——心理疏导——庇护转介——法律援助”的一站式转办机制,为弱势群体构筑坚实后盾。

目前,“两校”已成功举办15期,解答法律咨询143人次,工伤认定、欠薪追讨、家暴维权等12件现场受理的诉求已进入实质性解决程序,部分案件已成功办结。

“我们不要‘听过就算’的传统宣传模式,而要‘学了能用’的法律援助服务。”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表示。当职工业校的黑板挂出《工伤保险条例解析》时,同步张贴的是援助申请二维码;当农民工夜校讲解欠薪取证技巧后,立即开放劳动监察现场登记。这种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触手可及的解决方案的生动实践,正让山海关的法治灯火照进现实。在这里,每堂法治课都是一次法律援助服务的新起点,每一次倾听与行动,都在为公平正义写下温暖的注脚。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主办:山海关区人民政府    承办:山海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山海关区网络信息服务中心

冀ICP备19023018号-1    冀公网安备13030302000159号

网站标识码13030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