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不少农村家长为孩子念书涌向城里;城市家长为孩子上重点校、买“学区房”趋之若鹜。由于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严重不均衡,“择校”成了家长的心病、学生的负担,也是集中体现教育不公的痼疾。
为彻底解决择校问题,让百姓在“家门口”真正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14年以来,山海关区教体局提出“阳光入学”政策,下大力度规范招生行为。六年来,通过一系列举措“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实现了全区招生入学“零择校”,促进教育公平,真正做到了家长安心、学校放心、社会满意,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步迈进。
一、政策出台:让招生范围“更合理”
2014年,我局出台了《山海关区教育局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实施意见》,下发了《山海关区教育局关于公布中小学学区范围的通知》。先后4次修改并完善了《实施意见》,不断调整招生范围,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操作性更强。落实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有效控制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的出现。自2014年以来,共计招收一年级新生 8164人,小升初分配 7213人,更改住址 929人,下校核查一年级招生入学材料5425份,查处虚假入学行为31例。
二、均衡发展:让就近入学成为“我愿意”
“一纸行政命令堵不住择校现象,只有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让家长主动放弃择校、学生心甘情愿地就近入学。”山海关区教体局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出台政策后,借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通过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师资力量、学科水平、教育信息化、校内外教育“五项均衡”,校际间差距的不断缩小,家长们心甘情愿将孩子送入就近学校读书,“条子生”大幅减少,义务教育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三、合理调配:让招生分配实现“最优化”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撤并了农村小学,生源全部并入城市,造成南园片区生源过多,我区自2014年以来采取相对就近学校联合招生的办法,按照教体局统筹安排、学校自主办学的原则,对学位已满不能进入片区内的生源进行合理分流,大大降低了入学矛盾,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几年来,古城小学、铁路小学从最初的招生困难到现在两所学校必须扩轨增班;第三中学由原来学生不想去到现在买房就想上三中;南园中学由最初的生源超出计划只能扩轨到现在的合理分流;兴隆小学生源由1100人国检生均占地面积不达标到现在的870人占地面积基本合格;桥梁小学由最初的生源过多,大大超过学校现有学位数量,到2020年分流生源数量达240余人。
四、增加资源:让就近入学“有保障”
随着路南生活区的不断扩大,新楼盘不断交付使用,路南片区3所小学的招生压力逐年增大。2018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山海关学校项目建设已经完工,增加了优质学位。教体局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按照2年过渡的时限及时调整了路南片区小学入学区划,将原桥梁小学和铁路小学学区范围的港山大街以南生源划分给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山海关学校,每年划出生源数量180余人,大大减轻了桥梁小学的招生压力,使桥梁小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山海关学校、铁路小学的生源得以均衡,有效地控制了学校的规模及班额。
五、集团办学:让城市农村“同温度”
依托集团化办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山海关学校充分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引进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辐射并带动全区10所小学健康优质发展,有效推进我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正是因为近几年的工作基础和经验积累,在2020年小学新生招生数达到1600余人的入学高峰大环境下,我区平稳、有序、顺利完成招生工作。
六、创新举措:疫情防控招生工作“不断线”
2020年,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我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落实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招生工作和学校疫情防控要求,采取多种措施,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招生工作不断线。鉴于疫情期间需做好防控工作,避免家长报名期间排队聚集 ,我局今年采取扫码预报名的方式,家长凭借扫码所得顺序号按批次分批错峰到校审核入学材料,有效避免了整夜提前排队小板凳摆一排现象。目前,2020年秋季小学招生工作已顺利结束,我区共招收一年级新生1595人,共计36个教学班,平均班额45人,无一例新增大班额现象,招生工作平稳有序,真正做到了全区招生工作零择校。
经过广大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我区招生入学工作由最初的招生随意性较强到分批次、分梯度招生;由原来村镇单位开具无房产证明到现在科学正规的查档证明;由原来的家长连夜报名排队小板凳摆一排到现在的微信扫码预报名解决排队问题;由最初必须由房产部门来界定房产证明的真假到现在的手摸眼看辨真伪,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轨道,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招生入学氛围,真正实现了“零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