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我到处打工,工资一直没结清,跑了多少趟,嘴皮子都磨破了也没结果。没想到职工业校课堂上就能办理援助申请,律师手把手教我收集证据,免费帮我讨要工资,这让我切身感受到法律援助的温暖。”企业职工李大姐在职工法律援助业校激动地说。当援助律师现场帮她整理完讨薪的证据材料时,这个奔波半年的维权难题终于驶入法律轨道。
从去年年末开始,山海关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区总工会联合区人社局、检察院、妇联等单位,创新开展企业职工法律援助“业校”与农民工、妇女“夜校”双轨并行、错峰服务,联合将法律援助的咨询、申请、初审、转办等全流程服务直接“搬”进课堂,打造服务型法律援助新模式。
职工业校中,援助律师不仅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核心条款,更设置“即时问诊”环节。职工带着劳动合同、工资条、工伤认定书等材料现场咨询,律师“一对一”分析、评估诉求可行性。对于符合条件、材料齐全的案件,当场受理、现场初审。工会干部则同步对接劳动监察大队,建立“课堂受理-工会转办-监察介入”的快速响应链。
针对农民工和妇女群体的时间受限,5期专项夜校升级为“维权服务站”。值班律师不仅进行专题普法,还开设“即来即办”服务窗口。针对特殊群体需求,如遭受家暴的妇女,法援中心联合妇联开通“保护令申请直通车”,律师现场协助撰写申请书、整理报警记录等证据;对于残疾学员,则提供无障碍沟通指导和诉讼便利化指引,将“课堂即服务”落到实处。
在妇女夜校的“保护妇女权益专场”上,市民张女士讲述了自身权益受损的经历。援助律师了解详细情况后,当夜便协助她整理证据、报警记录和证人信息,完成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材料,并通过妇联的“绿色通道”火速提交法院。张女士含泪感谢道:“这堂课给了我勇气,教会我怎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谢谢你们没有让我再等下去。”
法律援助中心还通过精细统筹律师排班,确保每堂课有专业对口的“讲解员”和熟悉流程的“受理员”对案件精准分流,根据案情与关联部门无缝衔接、即时共享、接力办理。每案还指定“跟踪员”,定期回访进展,形成“课堂受理-部门联动-全程跟踪-结果反馈”办理闭环。
不仅如此,联动机制还从“课堂”延伸到“后端”。检察院工作人员在课堂上开展法律知识、检察职能的普法宣传工作,并对可能涉及支持起诉、审判监督、执行监督的案件线索予以介入;区人社局确保课堂受理的劳动仲裁申请“优先立案、快速排期”;区妇联建立了家暴案件“课堂受理-心理疏导-庇护转介-法律援助”的一站式转办机制,为弱势群体构筑坚实后盾。
目前,“两校”已成功举办15期,解答法律咨询143人次,工伤认定、欠薪追讨等12件现场受理的诉求已进入实质性解决程序,部分案件已办结。
“我们要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给当事人提供‘学了能用’的法律援助服务。”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刘芳说,我们希望每堂法治课都是一次法律援助服务的新起点,让每一次倾听与行动,都为公平正义写下温暖注脚。